走 近 色 彩 管 理
殷幼芳
一、色彩管理的几点认识
色彩管理技术是业内人士最关心、最热门的一项高新技术,色彩管理使印刷传播领域的技术工艺开始进入全新的数字化生产阶段,解决了印刷媒体生产中色彩基准和转换的诸多难题。近几年该项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吸引着人们推广应用的欲望,总想企业一旦拥有了色彩管理系统(CMS),就能实现“屏幕所见即印刷所得”,就能轻松自如地制作出好的产品,就能减少色彩制作方面所造成的损失,通过实践,笔者认识到以下三点:
1、色彩管理系统确实离我们生产还有较大的距离,它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像魔术棒一用就能复制出好的色彩图像,实际上还有许多不足,不能百分之百的复制彩色,不能做到“屏幕所见即印刷所得”。
一是从理论上分析:
数字模型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所见即所得”很难实现,屏幕的RCB色域空间和印刷的CMYK色域空间再现的范围不一样。因此只能做到最大限度地逼近或基本接近。在实际生产中,通过色彩管理系统中的屏幕校正及软打样效果,在图像中间调色彩显示效果不错,比较接近印刷油墨色调,而主要不足之处在于C、Y、C色的最大饱和度达不到目标值,显示色彩鲜而亮,而印刷油墨色彩深而暗。
二是从色彩管理系统本身分析:
它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许多变量函数,涉及到各种硬件、软件的匹配。
三是从色彩管理的依据分析:
它有一个基础前提是:要具有印刷全程多道工序的标准化、规范化质量管理的基础,没有这个标准化的基础,色彩管理系统摸拟颜色就没有依据。
2、色彩管理系统确实是实现“屏幕所见即印刷所得”这一目标的有力辅助工具,用与不用大不一样。它在印前工艺流程中提供了一种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监视作用和控制手段,可以让没有足够彩色图像复制经验的操作人员也能够制作出较好的产品。
实践证明,一些色彩管理技术应用得好的企业,采用最新的专业级LCD(液晶)显示器,通过MONACO、Gretag等屏幕校正仪对屏幕的校正,并在Photoshop里进行屏幕软打样,从而获得很好的摸拟印刷效果,有效地起到了预打样颜色参照的作用。
3、色彩管理技术确实在日积月累的发展、进步和完善。笔者坚信,有了高品质的显示
器,有了Color Sync,有了精确的颜色测量仪器,有了一套较完善的整体解决方案。那么“屏幕所见即印刷所得”会离我们生产的要求越来越近,有些已经来到我们身边。例如:A、数码打样的色彩管理软件、硬件都已很成熟,摸拟印刷颜色可以达到95%以上,完全可以取代传统模拟打样。B、色彩管理系统中,色彩特性文件(Profile)起着重要作用。因此,Profile生成软件就成为色彩管理的关键,当前这些软件已很理想。例如:Gretag-Macbeth的spetrolino spetroscan分光光度仪配合profile Meker软件创建ICC Profile。又如:爱色丽最新推出的DTPTO扫描X-Y分光光度计及Monaco Pro FLER专业色彩特性文件生成软件,可以对输入设备,显示器,输出设备进行校准和Profile的生成。创建的这些设备色彩特性文件,体现了各种设备的色彩表现能力特性,使之成为设备相互沟通的“颜色语言”。
综上所述,当前企业推广应用色彩管理技术已具备了一定的软、硬件条件,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推广应用的环境。
A. 对于大多数企业,可采用分阶段,分项目逐步推广应用,成熟的,容易做的,可先用先做,在实践中提高,在应用中受益。并扎扎实实做好印前、印刷工艺的基础管理,为应用色彩管理提供稳定的基础。
B. 加深对色彩管理技术的认识,深入学习色彩学知识,关注其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C. 开发商要积极创新,进一步开发和完善色彩管理系统,使其更贴近生产实际,更稳定,更容易掌握。
D. 建立和完善国家色彩标准体系。像美国、北美地区的SWOP标准;欧洲的EUROPE-Standard标准;日本的Japen color标准体系。国家色彩标准体系健全,有利于全国普通推广应用色彩管理技术。
二、色彩管理的指导思想
彩色印刷复制就是要把原稿的颜色,通过扫描分色,图像处理,数码打样,输出胶片,晒版(CTP)到印刷,能再现原稿颜色。因此,如何使颜色准确的扫描,准确的传递和控制颜色在印刷复制过程中的误差,一直是大家最关心的课题。
当前许多企业虽然引进了高档的印前、印刷设备和先进的技术,但缺乏有效的色彩管理和质量控制,各道工序作业不规范,图像处理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因而发挥不出高新技术的先进性,质量仍然上不去,花费在色彩控制方面的成本一直很难降低,色彩问题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浪费和损失很大。主要问题是屏幕色与数码打样色和印刷色不。一致而造成内外返工。印刷追不上数码打样色,产生色偏差,色偏异,色饱和度不足等缺陷,导致客户不满意而投诉。因此,加强色彩管理是提高质量效率和降低成本的重要举措。
在印刷企业整个管理控制链中,色彩管理处于中心地位,色彩是印刷品质量控制的核心,色彩管理体系能否正常运转,直接决定了质量管理的目标能否实现,也决定了生产作业能否顺利进行。具体地说,先进的ICC色彩管理系统的重要意义,在于将千变万化的颜色世界用简单的数字来表现,并且由各种硬件、软件来自动实现,可以解决印刷品颜色的多变性问题,以及解决以往印前、印刷质量过分依靠人为经验控制的问题。
由于我国大多数印刷企业基础管理薄弱,实施ICC色彩管理的难度较大,笔者近几年在全国帮助一些企业实施色彩管理时,结合当前我国印刷企业实际情况,提出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是:采用传统工艺优秀的色彩控制理论、技术和方法与先进的ICC色彩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相融合的色彩管理法。
1、采用优秀的标准化、规范化、数据化作业管理,这是保证整个系统提高和稳定质量的基础,也是采用ICC色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这个前提条件具备,建立各道工序。设备的特性文件,通过色彩空间的转换,才能达到色彩的一致性。
所谓标准化:就是制定多种档次产品的质量标准、原辅材料标准、设备完好的标准、测量工具的标准、环境光源的标准,并制成标准化管理文件,人人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所谓规范化:就是做好周密细致的生产前的整体工艺规范,做到对完成每件产品的目标、人员、工艺、器材、方法和措施设计规范得周到明确,对各工序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提出
预防措施,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二是根据客户的原稿,做好不同类型原稿采用不同工艺的规范,扫描标准化还原的规范,输出胶片线性化的规范,晒版工艺(CYY曲线)的规范、数码打样的规范、印刷工艺的规范,使工作有规可循,有范可就。
所谓数据化,就是在标准和规范内进行量化,在一切可以用数据表达的地方,通过测试手段,总结归纳出能够保证质量的数据。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管理工作,这项基础管理做好了,才能稳定地高质、高效的生产。
2、采用先进的ICC色彩管理系统,它是建立于操作系统之内,并利用色彩特性描述文件(ICC Profile)作为色彩转换的基础,只要任何输入或输出设备支持这种格式,它们之间便可以准确地进行转换。从而能简便、迅速地完成色彩复制,并在整个系统内提供一种生产过程中的监控作用和手段,使没有色彩经验的人员也能制作出较好的产品。
通过ICC色彩管理基本达到三个目标:
A:通过屏幕校正仪和色彩管理软件,对屏幕进行校正和软打样,在显示器上给人一个
“所见即所得”的预示;
B:通过色彩管理软件的色空间转换,使颜色信息数据转换的结果,保持一致性和稳定性;
C:通过数码打样色彩管理软件的校正,使数码打样摸拟印刷效果基本接近。
在工艺流程中只要基本做到以上三点,那么,色彩管理便起到了品质控制作用。
笔者认为,只有以上两种色彩管理方法紧密结合,在整个印前、印刷过程中建立一套可靠的色彩管理系统,才能有效地控制复制过程中的信息转换和传递,从而保证整个系统高效率、高品质地运转。
三、色彩管理的实施方法
当前印刷企业要推广应用色彩管理技术,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l、要建立标准的环境光源,色彩离不开光源,唯有标准光源,才能看到真实色彩。
2、要配齐色彩测量仪器和控制工具,进行色彩管理,要对颜色进行量化和作精确的数据控制,因此,所需的色彩测量仪器和控制工具是必不可少的。
3、要建立显示器的Profile文件:显示器是人与计算机对话的窗口,是印前色彩处理最重要的预打样工具,是色彩控制中最重要的一项关键技术。因此:
① 采用数字法建立屏幕色彩特性文件是重要的,如使用爱色丽的Monaco optix XR屏幕校正仪配合Monaco profile色彩特性文件生成软件或Gretag Macbeth的Spetrolino分光光度仪配合Profile Maker色彩特性文件生成软件,进行显示器校正和Profile生成,从而保证显示器有最大的色域范围和最佳的显色性。并在Photoshop里进行屏幕软打样,使屏幕色与印刷色基本接近。
② 选择高品质的显示器,显示器越好,显色性越好,衰减越慢,显示器校正的效果也越好。特别是用于图像色彩处理的显示器,品质一定要好。虽然目前还做不到“所见即所得”但可以做到尽量接近。
4、建立扫描仪的Profile文件:为使扫描仪做到忠实复制原稿;对扫描仪进行校正和建立Profile文件是重要的。
① 首先要把扫描仪的亮度、伽码值、白平衡校到标准状态。
② 通过测量IT8标准色标来生成扫描仪的Profile。生成扫描仪Profile的软件有Greteg Macbeth的Profile Maker等,通过建立的扫描仪特性文件,可在扫描程序中应用。扫描仪特性文件的制作相对比较容易,因为扫描仪本身属于闭环控制设备,得到的特性文件一般是高质量的。
5、建立数码打样的Profile文件:为使数码打样色与印刷样色相一致,必须对打印机进行校准和建立四个高质量的Profile文件。
① 建立印刷适性的Profile文件:首次形成最佳印刷状态,印刷出IT8·7/3色标样张,采用DTP41等自动扫描测量IT8色标的928个色块的色度值L,a,b。然后通过EFI color proof XF等特性文件生成软件,生成印刷机的Profile文件。作为数码打样摸拟印刷颜色的依据。
② 建立打印机的Profile文件:数码打样的质量是同专业打印软件、喷墨打印机、打印墨水和打印纸张都密切相关的。因此,建立打印机的Profile文件,做到最佳匹配。
一是:做好打印机的基础线性化:首先将打印机校准到最佳工作状态,并通过软件自带的校正程序,进行打印头的校正和基本的色彩校正。然后进行线性化调整,使打印机的密度范围和出墨量实现线性匹配,从而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色域范围。
二是:打印出IT8·7/3色标样张,采用DTP41自动扫描测量IT8·7/3的928个色块的色度值L,a,b。然后通过EFI color proof XF等特性文件生成软件,生成打印机适性的Profile文件。
③ 建立第一次色空间转换的Profile文件:将反映印刷机适应性的Profile文件和反映打印机适性的Profile文件,输入到打印机软件中进行初步校正,生成第一次色空间转换后的新的Profile文件,打出IT8色标样张,通过测量计算,此时颜色还原的准确率只能达到85%—90%·,还要进一步修改,以满足生产要求。
④建立最终Profile文件:精心对第一次色空间转换后的Profile文件进行修改和编辑,对色差做精细的修改。生成最终的Profile文件,保证颜色的还原的准确率达到95%左右。
四、色彩管理的印刷标准
要实施印刷全程色彩管理或实施数码打样,屏幕软打样,都离不开印刷适性条件的稳定和印刷工艺的标准化、规范化、数据化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印刷出的IT8色标样张,达到标准和稳定,从而有效地建立Profile文件。
1、当前印刷工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印刷工艺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除了少数顶尖企业做得较好之外,而大多数企业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质量很不稳定,仍处在应付客户能接受,不投诉为标准的质量水平。普通存在的问题是:
① 没有用印刷控制条、密度计进行印刷质量控制,仍然是以印刷师傅个人的有限经验来控制质量,致使每批产品的开始、中间到最后的颜色深浅不一致,每台机器印出的色彩差异较大。
② 使用的油墨、纸张、原辅材料杂乱无章、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每批产品颜色的差异。
③ 印刷师傅只顾追颜色,即追上客户签字的打样色,而不顾网点质量,甚至出现重影和拉尾巴等弊病,导致印出的图像出现粗糙、不光洁。
④ 对润版液的管理不严格,不仔细。有些企业至今测量PH值仍采用落后的试纸方法,又如对电导率、酒精含量、温度、水分大小的控制都不严密。有的甚至还处在大约、差不多接近这个数据的水平。
上述种种问题导致印刷质量不标准,不稳定,也就很难建立反映印刷适性的ICC Profile文件。
2、印刷工艺的标准与规范
① 规范印刷机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② 规范油墨、纸张、橡皮布、衬垫物等原辅材料的标准;
③ 规范印刷质量控制条、密度计和分光光度计等工具的标准。
④ 规范印刷工艺四大色彩控制参数:
A:印刷实地密度值及其CIE L,a,b值的控制;
B:印刷相对反差值(K值)的控制;
C:印刷50%的网点增大值的控制;
D:印刷稳定性和样张墨色均匀性的控制。
通过上述规范的印刷工艺,印出标准的IT8·7/3色标样张,通过色度仪的测量和特性文件生成软件,建立Profile,作为数码打样,屏幕软打样摸拟的依据。
同时在建立印刷机ICC Profile文件过程中,精心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照排输出CMYK IT8·7/3色标文件时,做到线性化准确,实地密度达到4.0--4.5之间,50%±1%,白片基灰雾度在0.05以下。
二是:晒版工艺规范化,做到质量标准为2%小黑点出齐,98%小白点透亮。
三是: 若采用CTP制版,则做到CTP制版机的线性化标准,中调曲线降浅5%±1%,使之符合印刷工艺网点增大的要求。
从唯物辩证法看,印刷全程标准化、规范化、数据化管理,是应用ICC色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反之,应用ICC色彩管理可以促进印刷全程标准化、规范化、数据化的实施,两者相辅相成,促进质量、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五、色彩管理的图像处理
色彩管理系统(CMS)是指能够实现设备的校正,建立色彩描述文件,并在整个工艺流程中实现多种设备间色彩转换的相关软、硬件系统,能有效地控制印前、印刷复制过程中颜色信息的准确转换和传递,从而达到再现原稿的效果。这对于客户的优质原稿,实施对原稿的忠实再现是非常理想的。但是,目前客户来的原稿80%以上是非适性原稿。因此,如何把这些非适性原稿制作出客户满意的、较理想的效果,这从印刷图像质量的定义上讲,是不属于ICC色彩管理“对原稿复制忠实性”的范畴,是属于印刷复制再创作的范畴。因此,就需要操作人员在扫描和图像处理中进行阶调和色彩的调整,而色彩管理系统往往无能为力。比例扫描仪的特性文件并不能校正质量很差的原稿,如果原稿图质很差,那么,输入性文件将忠实地复制出质量很差的图像。因此,对于质差的原稿,需要图像处理人员采用Photoshop软件功能做精心的技术加工和艺术处理,这就要求操作人员有较高的审美水平和操作技能,能把图质差的原稿处理成较理想的效果。
实践证明,印前图像处理是复制的第一关,其处理效果是印刷质量成败的关键之一。而现在许多企业没有重视这一环节,甚至有些企业处于失控状态,导致有先进的印刷设备和高档的纸张、油墨等适性条件,也印不出好的产品。笔者呼唤企业领导一定要重视和加强印前图像处理技术,从这个基础上、根本上抓质量,从而保证印刷图像的质量的提高。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大多数印刷企业要提高品位,要提高产品质量,要减少色彩控制方面所造成的浪费和损失。必须采用优秀的标准化、规范化、数据化作业管理与先进的ICC色彩管理相融合的色彩管理法,再加上优秀的图像处理技术,才能做到既对于优质原稿的忠实复制,又对非适性原稿的技术加工,获得优于原稿的效果,从而使质量水平得到平均的提高。
查看更多内容
- 上一个:印刷网点增大是质量管理的要害
- 下一个:印刷全程色彩管理的实施